怀集领域网

服务热线:0758-5598879

商务合作:13432420229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809|回复: 1

风雨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0 19: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雨亭,也称茶亭,属于路亭的一种,在穷乡僻壤较为常见。旧时,在怀集县境内,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地区,通往圩镇的村道中途一般都设有风雨亭。因为交通不便,陆上交通多是崎岖小路,或依仗蜿蜒山岭、沟壑之间的小石子路。在沿路建起的风雨亭,就是给旅人或樵夫们歇歇脚,乘乘凉,避避风雨的野外场所。
2222.png
我的老家上凤村离连麦圩镇有7公里路,在约3.5公里处的上坡路段靠山一旁的山腰,自古就建有一座风雨亭。这座风雨亭曾经为连东四个行政村的数代无数人次的乡民服务。它历经数次修缉,虽是简陋的平房建筑,但如今依然矗立在那里,它的历史“功绩”依然让乡民铭记。
据说,这座风雨亭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百年间,每逢圩日,都有好心的乡民驻扎在这里,义务为过往趁圩的乡民煲黄皮果树叶、山楂树叶等凉茶。那个年代,在亭中停留颇让人感到温情。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那里就有一些小贩子专门在茶亭里卖凉茶、水果等。那个年代,随着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逐渐进入千家万户,随着村村通水泥路的春风吹进了我家乡的大山,那个风雨亭已经“功成身退”了。
前段时间,我和一群友人从冷坑镇沿着一条旧时通往县城的山路(如今已经铺设了水泥路)返回县城,途中(离县城约7公里处)的小山坡有一座饱受沧桑的古建筑矗立在路旁,名曰“陶然亭”,这是旧时的风雨亭。它是晚清和民国时期县城通往西区冷坑等镇古道必经之路。
111.png

    陶然亭位于怀城镇车头村委会寨坣和长园村民小组之间的佛仔坳村道旁边。据史料记载,该亭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据旧《怀集县志》载:“陶然亭在杨村都步卡,两山汇合,清风徐来,可为行人息肩之所。”该亭坐南向北,砖木结构,硬山顶,清水脊,总面积为6.85米,总进深为5.15米,面积为35.28平方米。该亭是古代经商和过往村民用来歇脚的地方。亭内左右两边均有一条石凳,亭的东西方向各开了一个1.5宽,2.3高的圆拱门,两圆拱门各有一副对联和梅花图案至今仍依稀可见,东门对联曰:“尽好风声留客住,那堪日影迫人忙。”西门对联曰:“乍疑高角临平地,且起前程尽坦途。”陶然亭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好,仍保存着清朝建筑特色。可见,该亭颇具历史和文化底蕴,在2011年已经被县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文人墨客向往的是“醉翁亭”,他们有淡淡的怀才不遇之忧伤和浪漫豪放之情怀;爱国志士扼腕的是“风波亭”,他们有家园沦丧民族受辱的冤情;佳人才子相会的是“牡丹亭”,他们有男慕女爱的挚情。无论是“醉翁亭”“风波亭”还是“牡丹亭”,这些都是名亭。如今我们都可以通过品读名著名篇,领略到那些名亭的“芳容”和品味到发生在亭内的经典桥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五里短厅十里长厅。”亭,这个极具中式民族特色的建筑样式,积淀着中华民族浓厚情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建在岭头上的风雨亭,却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风雨亭注定是相对孤寂的,因为它总被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野外或山间。风雨亭是热闹的,由于歇息的放松,便成了榕树下、门楼大凳,有故事在茶亭里发生,也有故事在风雨亭里传唱。旧时,朴实的民风,殷勤的“主人”。小小的风雨亭,交换着乡民的关怀和体贴,传递着乡情和温馨。只是随着交通的发达,风雨亭也越来越少了,它们的功用也似乎日渐消退了。我有些怀念,希望还能在风雨亭里喝上一盏义茶。
近些年,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包括怀集县在内的肇庆市的几个省际接壤的县区,每年春运期间都在境内通往湖南、广西等地的国道边搭建帐篷设置临时的“暖流行动”服务点,为过境“铁骑大军”提供志愿服务,颇有旧时风雨亭的感觉,甚至更超乎那时的那种人文味道。(高  健)

发表于 2016-6-21 10: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见证了一定时期惠民的风雨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