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领域网

服务热线:0758-5598879

商务合作:13432420229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992|回复: 4

[原创] 民间故事:制作毛笔老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5 23: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出奇蛋 于 2014-10-5 23:51 编辑


01.jpg
        河南平顶山的郏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做笔老人郭富生,如果他还健在的话今年应该已经82岁的高龄了,至今还延用着祖传的传统工艺制作毛笔。而这套手艺,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
        郭富生老人的曾祖父早年在湖北荆州开设了一家名叫“天禄”的书店。当时的书店不仅要做毛笔还要经营出版图书印刷,是一个在江南两岸颇有名气的店铺,经营的文房四宝主要供应朝廷学子们学习所用。而到了民国时期,“天禄”所做的毛笔更是成为达官贵人们的首选。
         老人14岁的时候在一家国民党开设的慈幼院的机构里跟着叔父学习毛笔制作,19岁的时候被迫到部队当兵。当时国民党驻宝丰的12军后勤处有一个叫“复兴合作社”的工厂,是专门为部队上制作书写毛笔的,其所产的毛笔当时都是供应军区书记处使用,而老人当时就在厂里任经理,负责制笔工艺。1945年春天,当时的国民党要员同时也是民国书法界的代表人物于右任来到“复兴合作社”视察,对老人做的笔大家赞赏,并和他合影留念。淮海战役后老人跑了7天7夜才回到家里。50年代的时候老人曾在县里办的合作社里制作毛笔,后来不到一年厂子就垮了。
        文革时期,老人的做笔手艺一停就是10几年。在这期间,老人先后做过会计,参加舞钢建厂的工人,也到黑龙江兰溪县当过炕烟的技术员。1983年老人又回到家里开始做笔。
        老人做笔一直严格祖辈上传下来的手工工艺,精益求精。这种纯手工的毛笔在制作时,小毛笔一天大概可以做10支,而大毛笔则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材料主要采用湖北,湖南,上海等地的山兔毛,马蹄毛,牛耳毛,海豹毛,山鸡毛,孔雀毛等。老人最喜好的羊毛是上海的崇明岛上产的,因水草好所产的羊毛最长有七寸长,十分难得。用这种羊毛参上其它贵重的原料毛精制而成的毛笔,看起来非常的润滑,显得十分高贵上档次。而笔锋上的笔毛就像女孩子的发丝一样润泽漂亮。
        讲起毛笔的历史,老人一直认为毛笔是秦时的蒙恬创造的,而秦代的毛笔与战国时代的毛笔相比,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在于,秦代的毛笔是将笔杆的一头挖空,然后将笔毛放在挖空的笔腔中,再用胶粘牢。套笔也用竹管装入,并在两侧各凿一小孔,以便取笔。为此秦始皇封蒙恬于管城,并赐他一个书的官衔,中书君别名,由此而来。说到蒙恬,他是秦始皇手下的大将。后来赵高参了蒙恬一本,说他打败匈奴、修造万里长城、统一六国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将来定会功高盖主。后来,秦始皇便以谋反之罪将他杀掉。
        中国的毛笔起源于公元前1600-1066年左右,使用毛笔写字是我国书法的一个特点,它与汉字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著名书画家苏东坡的一句“信手拈来世已惊,三江滚滚笔头倾”就展现出了笔锋纵横、笔触万机的画面。在我国古代,文房四宝中“笔”居首位,也突出了其重要性。我国自隋、唐以来制笔工艺就有了很高水平,而到了明清制笔技术更有提高,是我国制笔工业的鼎盛期。制笔工艺大致要经过浸,拨,并,配等7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笔是由笔尖和笔杆两个部分组成的,而光这二部分组成的毛笔在制作上却需要花费制笔人的上百道工序劳动,才能制作出一支精良的毛笔。
        而老人做的毛笔共有100多道工序。其中选毛、掺麻、拉梳毛、择笔等几个步骤最为重要,古人有“掠笔如号脉,择笔如看病”之说。由于毛笔完全是手工制作,且非常考究,为此老人说:“麻为骨头毛为肉,前锋齐、二锋虚、身法要整齐,梳毛,分头,绑,坠一样不能少。”讲的是先将买回的毛用石灰水泡上,还要每天搓毛换水,用梳子理顺、拉齐,然后混六、七遍,对六、七遍,并将麻酌量掺好梳好,刀六、七遍,梳七、八遍,在对六、七遍,用脚踩手搓,再混三、四遍,对三、四遍,混匀后挽成笔,然后根据毛性软硬披匀,才可进行下一到工序。
        做笔的关键工序在于梳毛和参毛,而梳毛又是最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一道工序。梳毛的时候拇指和中指要攥紧一小撮羊毫,用牛骨做的梳子一下一下的重复蘸着老石灰水去梳里,一个毛笔梳下来就是100多次,有时重复的梳刷会将老人的大拇指梳的鲜血外渗。对此,老人说:“这牛骨做的梳子有防止皮肤发炎的作用。”看来,老人的使用经验都是多年终结出来的。接下来是参毛,老人边做边说:“参毛是将各种毛料进行配比,一支毛笔的软硬,档次也都是由配比来决定的。装笔头也是十分关键的,多一分装不上,少一分则有空隙,毛笔的质量也就由此来决定使用的质量。最后的择毛也是很重要的,一根毛与一整根笔的不协调,这根笔就是"败笔"。老人在严格的要求着自己,这样一道道严格工序下来,老人做的笔就有了"紧抱头、有弹性、有耐性,可润可枯,可粗可细"。老人做的毛笔有尖、齐、圆、健一说。尖,即笔锋一沾水是尖的;齐,沾水后不披不散;圆,笔头饱满浑圆;健,笔头富有弹性。尤其是他制作的“大小由之”,书画通用,兼可作大、中、小楷,堪称上好的书写用笔。难怪白居易以“千万毛中拣一毫”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细致复杂,以“毫加轻,功甚重”来评价制笔工人的辛勤劳动,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老人说:“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过去笔墨纸砚是学子们必带的文具,而今很多学校都不开设书法课程,买毛笔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每次老人去卖笔背着百十只毛笔跑上四五天还卖不掉。老人也先后收过6个徒弟,但都未学成。如今,老人一个徒弟也不收了,他说:“学这门手艺的年龄不能超过13岁,超过13岁也就没有学心了。”以前,老人曾经教过自己的几个孙子学做毛笔,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最后都放弃了,而老人的儿子们由于年龄的关系早就不能继承他的这门手艺。真的不知道老人现在还是不是健在,不知道他坚持的手艺还在不在。
02.jpg
做笔关键工序在于梳毛和参毛,而梳毛又是最要耐心和毅力的一道工序。
03.jpg
老人做的毛笔共有100多道工序
04.jpg
梳毛的时候拇指和中指要攥紧一小撮羊毫,用牛骨做的梳子一下一下的
重复蘸着老石灰水去梳里,一个毛笔梳下来就是一百多次,有时重复的
梳刷会将老人大拇指梳的鲜血外渗。对此老人说:”这牛骨做的梳子有防
止皮肤发炎的作用。“
05.jpg
先将买回的毛用石灰水泡上,还要每天搓毛换水,用梳子理顺、拉齐,
然后混六、七遍,对六、七遍,并将麻酌量掺好梳好。
06.jpg
反复的疏刷才能完成一支笔毛舒顺
07.jpg
刀六、七遍,梳七、八遍,在对六、七遍,用脚踩手搓,再混三、四遍,
对三、四遍,混匀后挽成笔,
08.jpg
比起后,用竹板压齐进行刀切,完成齐顺的工序  。
09.jpg
老人使用工具是家里的菜刀
10.jpg
先将买回的毛用石灰水泡上,然后每天搓毛换水,用梳子理顺、拉齐。
11.jpg
这是做毛笔时用的是熟石灰水
12.jpg
老人切削笔杆用的工具很简单实用
13.jpg
加入生石灰水后的梳理能使得梳出来的羊毛整齐成型
14.jpg
村里的孩子们对这样的工艺很是陌生
15.jpg
参毛:将各种毛料进行配比,毛笔的软硬都是由配比来决定的。
16.jpg
老人最喜好的羊毛是上海崇明岛产的,那里的羊毛最长有七寸长十分难
得。用这种羊毛参上其它贵重原料毛做成的毛笔非常润滑,显得十分高
贵上档次,而笔锋上的毛就像女孩子发丝一样润泽漂亮。
17.jpg
古人有”掠笔如号脉,择笔如看病“之说,所以手工制作毛笔非常考究。
18.jpg
有些工艺鲜为人知,比如老人用拴绑毛笔,发线时用蒜在线上反复摩擦,
使蒜汁浸渗之中这样线会很结实。
19.jpg
做笔的全部工具
20.jpg
很多工具是牛骨做的
21.jpg
装笔头也是十分关键的,多一分装不上,少一分则有空隙,毛笔的质量
也就由此来决定。最后择毛也是很重要的,一根毛与一整支笔的不协调,
这根笔就是"败笔"。
22.jpg
老人做的笔"紧抱头、有弹性、有耐性,可润可枯,可粗可细",老人做的
笔有尖、齐、圆、健一说。尖,即笔锋一沾水是尖的;齐,沾水后不披不
散;圆,笔头饱满浑圆;健,笔头富有弹性。尤其是他制作的“大小由之”
书画通用,兼可作大、中、小楷,堪称上好书写用笔。
23.jpg
老人固守着手里的传统也固守着自己的孤独
24.jpg
由于现在的学校都不在使用毛笔,毛笔写字课大都被取消,老人每次到
学校去卖毛笔都很难有收获。
25.jpg
有时候老人到城里去卖,一趟下来也不会有多少笔卖的出去。不知道老
人现在还是不是健在,不知道他坚持的手艺还在不在,,,,,,
发表于 2014-10-6 09: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工艺越来越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6 09: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FBI 发表于 2014-10-6 09:35
传统工艺越来越少

今样样讲机械化咧,其实好多唔当手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招租
 楼主| 发表于 2014-10-6 1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寻锤 发表于 2014-10-6 10:04
仲以为系我地当地人识做。

望图示可以识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6 11: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奇蛋 发表于 2014-10-6 09:48
今样样讲机械化咧,其实好多唔当手工。

买少见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