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8-5598879

商务合作:13432420229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780|回复: 0

乡味·切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2 1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瑜 于 2017-3-12 11:58 编辑

         在餐桌日益丰盛的时代,人们对味觉的记忆仿佛渐行渐远,但有一种家乡的味道在心中从未远去。
                                                     ——题记


        怀集县是广东省山区县中的最大平原,这里良田千顷、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阳光充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素有“稻米之乡”之美誉,勤劳纯朴的怀集人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形成独具一格的饮食传统。

切粉.jpg

        自古至今,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可口,是人们永不止息的天性追求。怀集是一个以米为主食的地区,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米饭,人们也会以大米做出吃法多样、口味丰富的米食,切粉、白糍、肠粉、甜酒等等便是怀集最寻常的民间传统米制品,赋予日复一日的食物和日子新的滋味。


日  作


         记得小时候,我的故乡蓝钟镇也有一家做切粉的小作坊,做切粉养活一家三代。蒸粉坊是一间老瓦房,在零辰四点就要起来开工,男女老小全体出动,男主人站在灶边飞快旋转双手蒸粉皮,女主人重复往返搬粉箕到屋外凉晒,孩子、老人负责搬柴烧火,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把守。秋收后的田间摆着一排排用竹筛晾晒的粉皮,白茫茫一片,米香飘数里。

粉1.jpg

        由于切粉制作工序繁琐,年轻一代都不愿意再做切粉。时至今天,仍专注做切粉的要数岗坪镇地黎村最为集中。老辈切粉人黎子升说,地黎村祖传切粉工艺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历经百余年。“地黎切粉”力求保持传统的制作工序和手工技艺,只有用传统方式做出来的切粉柔韧弹牙、米香纯正。近年,为了提高传统工艺生产效率,自己动手设计生产设备,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最大限度保留手工制作的味儿,踏踏实实做粉不走捷径,才能彰显切粉韧滑清香的味道,让你吃下去久久难以忘怀。
        做切粉是“看天吃饭”的活,晴天做粉,用阳光保持切粉的自然本色。制作切粉要精挑陈年粘米,经过浸米、磨浆、蒸煮、晒膜、抹油、折叠、切条、晒干、捆扎、包装等十多道工序的过程。把浸泡后的大米磨成米浆,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雾气缭绕中散发着独特的稻米清香。蒸好粉皮,用半天充足的阳光晒干粉皮,再收回切丝扎粉,然后包装推出市场,最后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创  新


        传统切粉作坊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靠人力推石磨磨浆、烧木柴蒸粉皮、手工刀切粉丝,生产效率很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一代的年轻切粉人开始思量对传统切粉进行重新开掘,运用现代技术来提高切粉的生产量。70后的祥兴切粉厂创办人梁国斌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胆迈出切粉产业化第一步,投资近200万元开设切粉加工厂生产线,引进机器代替人工操作,使切粉制作工序更加精细,生产出来的切粉口感不比手工制作的差,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为使产品质量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证,政府大力扶持多家大型切粉厂,“岗坪”、“燕宝”、“切粉皇”等多个品牌通过QS 认证,成为名副其实的怀集名优产品。“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岗坪切粉从传统的家庭式小作坊发展到符合QS认证的现代化切粉厂,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切粉人家靠这门手艺养活全家,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切粉加工产业村。
        因缘际会,老一辈守业者与新生代创业者都对做切粉有着不同见解和技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各有千秋又相得益彰。经过现代机器技术改良,切粉这个传统的民间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


时  食


         切粉是怀集人喜庆之宴的一种传统美食,逢年过节、款宴待客,自然少不了一道切粉作为必不可少的珍馐上席。
         每逢春节,家家户都要在新年之前买上十来斤切粉,从腊月一直食用到来年。怀集人有年初一吃素的习俗,称之为“吃清”。几扎切粉用开水浸泡一小会,配上冬菇、木耳、笋片、金菜、腐竹、豆腐、青菜、葱蒜等猛火快炒,一盘百菜百味的“斋清”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年初一清晨,全家老少吃过“斋清早”早饭,预兆着一年的平安如意。
     去年,有几个外地朋友第一次来怀集游玩,对山明水秀的怀集热爱有加,只是吃过多样菜式皆未尽兴,最后一道高汤切粉上桌,足以令美食老饕垂涎三尺,纷纷起筷大快朵颐。这一夜,朋友圈被怀集岗坪切粉刷满屏。离别时,不忘捎带几箱回去做手信。日前,我随作协文友前往岗坪镇采风,走访了岗坪镇传统制作与现代化制作的两家切粉厂。切粉是文友们说不尽的话题,切粉的故事在文友口中妙趣横生。镇府食堂阿姨介绍,“岗坪切粉”风味独特,是绿色健康食品,老少皆宜,有汤、焖、炒、煎、焗、拌等各种煮法,加入不同配菜能做出数十种膳食,令文友们惊叹不已。午餐席间先后上了两道清香可口的焖切粉,座客食指大动,上桌瞬间光盘。
礼  尚


        传统习俗里,无论出生、成年、结婚、过寿、喜庆等,切粉都在各项礼仪中占有重要一席。在怀集乡下流传着一种说法,哪户人家有小孩出生,有人问生儿子还是生女儿?若父母回答说:“得扎切粉”,表示家里添了千金。因为怀集有一种风俗,嫁出的女儿回娘家必定要带上一大袋切粉,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由母亲分送几扎切粉给堂亲们,代表自家姑娘对乡亲的思念。娘家和亲友回礼也必有大米和切粉,表示祝福外嫁姑娘日子殷实幸福。
        春去秋来,一把稻米在岗坪人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为了几代人记忆中的传统特色美食。过去,人们包十来扎切粉可以作人情、走亲戚;现在,外地人来怀集出差、旅游、探亲,总会把切粉作为礼物带回去。传统的切粉以竹篾丝包扎成一小扎,再用篾条扎成圆形的粉把,是数十年来探亲访友的送礼佳品 。时代变迁,切粉换上真空包装,换上精美的箱子,走俏各大型超市和土特产店。
无论是归乡游子,还是异乡游客,吃过一碗香喷喷的切粉,走得再远,也忘却不了怀集的味道。


怀  念


        世事变迁,故乡的味道是记忆中最美的味道,让每一个人对故乡有着永不磨灭的记忆。
        童年记忆里,奶奶每天清早起床生火,煮切粉给孩子们做早餐,几姐弟围着圆桌吃切粉,一起打闹,一起上学,平淡日子也便有了家的味道。光阴悄然过去,孩子们长大后,奶奶走了,再也没有奶奶的烟火味。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每次重聚,时常怀念起童年时渗着烟火味的切粉。梦里醒来,想起奶奶,便想起童年时的袅袅炊烟。这温暧的炊烟,是回忆,也是生活的味道。
        少小离家,从异乡求学到异地工作,故乡曾经越来越模糊。每次回家,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切粉,心才真正回到了家。团聚后再离家,妈妈总会放一大袋切粉和干货入行李袋,人在他乡,捧着故乡的味道,有一丝温暖萦绕心头。多年后,从繁华都市回到家乡安居工作,每年乐此不疲给远方的故人和朋友邮寄切粉。常居广州的弟弟对切粉同样偏爱,每次回来怀集都带一箱切粉去广州。外嫁遥乡的姐妹常说,吃遍许多地方各式各样的米粉,还是怀念家乡的切粉味道,吃着吃着就回忆起了故乡和童年。
        我们都长大了,故乡变了模样,乡味乡情依旧。
                                                禤蕙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