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领域网

服务热线:0758-5598879

商务合作:13432420229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058|回复: 0

别样的“文味” ——读周如坤散文随笔集《南音之恋》高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0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获知周如坤的散文随笔集《南音之恋》最近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于是找来阅读,获益匪浅。该文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语言流畅、构思精巧、内蕴深厚、风格别致,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全书文采飞扬,彰显着作者匠心独运的创作涵养。周如坤是怀集县人,从事业余文艺创作近60年,也是广东省作家、戏剧家、民间文艺家共三家协会的会员。

《南音之恋》分游记散文、写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状物散文、随笔等共8辑文章。细读其间的游记散文,犹如亲临其景;精读写人散文,犹如目睹其人;品读叙事散文,犹如亲历其事;研读状物散文,犹如亲睹其物。
timg (2).jpg
作者在散文的谋篇布局上是别出心裁的。《红层之最丹霞山》开篇先述世界巨石——艾尔斯石,从其外形、色彩、影响等方面作了概述,然后引入主题。通过这样的对比,“红层之最”便立刻呈现在读者面前;描述“阳元石”时,通过两处的景观对比,从而突出“阳元石是大自然神工鬼斧之作”。这样巧妙的谋篇布局,无疑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起伏,有波澜,才能吸引人,感染人。又如《来去匆匆平原行》,开头并没有描写平原的景物,而是先写对河南人的记忆印象,进而叙述“平原”在《辞海》中的注释,然后才进入“茫茫原野,一望无垠”的描述,颇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这篇文章里还运用了“留白”的技法,在详细叙述了洛阳之后,通过“卜辞”——《四方雨》《四方受年》的引述来写安阳,接着罗列南阳景点以及其他“来不及游览、从我匆匆而行的时间表上略去”的中原其他名胜古迹,这样的留白,无疑是让读者产生一种留白空间带来的美的感受,这独特的运笔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周老先生还善于运用文学创作的“悬念法”来谋篇布局。如散文《又见良师卢肃》在开头巧妙地提出疑问,设置一个悬念:“一个你意想不到的人,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难道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缘分?”继而在中间逐渐推进和强化悬念——“这种‘随机事件’的‘或然率’竟由0变1”“松园一别,暌违千里,一晃就是11年,意想不到最近我又一次见到了卢老……”文章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引人入胜,并让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牵肠挂肚,心高悬而不落;一直至结尾来解释悬念,使故事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南音之恋》修辞手法的运用、风土人情的汇聚、人文掌故的引入、诗文警句的相间和思辨、哲理、人生体味等熔于一炉,如水银泻地,令人目不暇接,给人以丰富的美感、立体感。让我更为叹服的是,作者笔下的景观既情景交融又丰腴生动,如写景散文《孤独的“韩信点兵”》,“韩信点兵是一道风景——大片小石林,如兵似卒……一巍峨之石,像个头儿;韩信点兵是一个历史故事——存在于公元前100多年那个年代的韩信……”可喻之为“触景窥史”,这样让景观披上历史故事的色彩而不再孤独,耐人寻味。
timg (1).jpg
作者对多篇文章的收结也颇具心思。《凝视月光》结尾处诗情画意地表述道:“我在浓浓的月色下站成了木化石,苏轼的词我听懂了一半,不得不将另一半丢给天上那古老的太阴,让它去诠释千里共婵娟的故事。”《踏溪行》一文也诗意化地作结道:“我不知道小溪小涧们对江河湖海说了些什么,是凄美的远古故事?是亮丽的沿途风光?”《闲聊梁祝》一文这样收结道:“如果连一张纸也寻不到,那么,就在心海中虚拟一舟,摆渡精神上的梁祝,艺术存在于精神啊!”由此看来,作者用合理的想象赋予诗情画意式的结尾,甚是独特,使读者尽情地品味,尽情地遐思,领略到诗情画意带来的美的感受。

    《走马洛阳》《来去匆匆平原行》这些游记散文,读完全文后再回过头来斟酌一下文章标题,你除了可以直接看到游览的地点外,还可以隐约窥探到其叙述的方式和策略,如“走马”“匆匆”这样的词语在标题上表述,确实诠释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写村委会主任以《天子岭上的“领头雁”》为题,写根雕艺人以《神来之刀》为题;叙事散文《峰林有约》讲述“我”与几位昔日好友“还乡”寻旧访友的事情,《异质意识者的展示》是叙写农村别墅村诞生的过程……这些文章标题都不落窠臼,耐人寻味。
timg (3).jpg
别样的“文味这是我读完《南音之恋》后的最大感受,他的散文、随笔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或许是有流水的感觉,或许是有玉米粥的味道,也或许是有风的天籁声音。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南歌之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