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8-5598879

商务合作:13432420229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768|回复: 0

[转贴] 李清照和陶渊明都是一个“没落的贵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2 19: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悟空 于 2009-6-12 19:42 编辑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贵族不光要有特殊的地位、有钱,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有精神爱好,他们过着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比如说很久以前,在江西九江附近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采菊花(这有些奇怪,通常采花这样的事都是女人做的,怎么一个大男人在采菊花呢?)当然我们会认为他是为了卖钱或做药,他采累了直起腰来活动活动,无意中看到了前面的一座南山,他没有什么反应,又接着弯下腰去,他只是盼望着采快一些,能完成一天的任务。如果这样,我们说,有一个农民在地里劳动,过着辛苦的日子。不是生活所迫,一个大男人是不会去采菊花的,这太没有名气了。
  
    可有一天,在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形下,却发生了影响中国文学与精神历史的一幕,原因是,那个看上去像农夫一样的四十来岁的男人,在直腰看到南山的一瞬间,突然来了一句:悠然见南山。他想了一下,又加了一句说“采菊东篱下”。你看看,“悠然”两个字把所有的真相都揭示了出来,原来他把辛苦的劳动当作是享受啊!尽管这个叫陶渊明男人做着与农夫一样的活,但我们却说他是一个贵族,你看他在品味远离世俗的精神生活,回归自然。这个叫陶渊明男子,他听到了狗的叫声,看到了鸡在院子里乱飞,他没有烦,更不讨厌,反而唱道,注意文人喜欢把唱说成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在别人看来是辛苦劳作,日子难过,在他看来都有艺术的味道和情趣。这就叫艺术化的生活。这样生活着的人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
  所以我们说贵族他不光要有钱,还有要品味、有情趣。
  
    我们再来看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50岁的老女人了,与她一起研究字、画、古玩,写词作画的丈夫也早已死了。她和丈夫一生累积起来的十几屋书和值钱的文物也差不多都没有了,那正是北宋与南宋更迭的时候,金兵大犯,生灵涂炭。更要命的是,她被另一个男人给骗了,结了婚又离了婚(很少听说古代的女子离婚,都是男子将女子休了。)她还被人诬告,说她想用古玩去讨好金人,这相当于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被说成你拍日本人的马屁。她一个人住在金华估计也没有了什么经济来源。
  
    按我们常人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她关心的应该是如何活下去,中饭在哪里,是不是要养几只鸡,一头猪,是不是要找个有钱的人家去做做家教什么的。可是你看她关心的是什么?
  
    “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停了,她没有考虑院子里晒着的柴草有没有被吹散,却能闻到了尘土里的花香。感叹起花都落完了。“日晚倦梳头”她起得很晚,注意,这里的“日晚”不是傍晚,指时间晚了,还懒得梳头,女人不梳头就不能出门,不出门怎么去干活养活自己呢?这个“倦”字特别有意思,本来只是厌倦的意思,在这里是“懒得做”,没有心情,也没有心思。我们不禁要问,清照同志,你为什么起得那么迟,还要懒得梳头。她马上回答了我们。“物是人非事事休”,“物是人非”本来是指东西还在,但人却不在了。看到东西想到了人,引起了伤感。这里应该是物不在了,人也不在了,物非、人非。休,是停止的意思,“事事休”,什么事情都停止了,不想做了。看到这里,我们千万不要被她的这句话给蒙骗了,以为她真是什么事也不想干了。你看她,还写了这首词,这样精美的词可不是一下就能写出来的,一定是花了不少的时间,还把要保存起来,给人家去看(发表),不然怎么会在差不多一千年以后的语文课本里被我们读到呢?上阕,词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就叫下阕,文人想出这种叫法可能是为了表示自己的高明也让我们一般的人离他们喜欢的诗啊,词啊的这些东西远一点,这我们不能同意的,所以我们要知道它,把他们看穿。上阕最后一句:欲语泪先流。她想说什么,她又为什么流泪。这可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真不知道她想说什么,但我们知道,她一定不会说:院子里的鸡啊,你下蛋了吗?(这是冰心很喜欢用的语气。)她可能想到了以前富足的生活,她的金石书画,还有她的爱情……
  
    所以从前半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时候国破家亡,生活无着的李清照关心的并不是生存问题,她体味着尘香,感叹着花落,懒懒的样子(想不出不50岁的老妇懒懒的给人什么感觉)。正为失去少女、少妇时代的好子日而伤感。我们可以说:她,依然过着十分贵族化的生活。尽管她很可能已经到了身无分文的境地了。  
    再来看下阕,“闻说双溪春尚好”,她听说金华的两条溪还有不错的春色。她听说,就说明有人和她来说,可见李清照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还有一个贵族的小圈子,她们共同关心的不是什么时候可以耕种了,哪个超市里有减价的菜油和化装品之类的事,而是既不能御寒也不以填肚的春色秋月。“也拟泛轻舟。”拟是打算,你看看,她一听说春光什么的就来了兴致,马上打算去春游。前面还说“事事休”,这里马上是拟泛舟了,而且还是轻舟,什么样的船都想好了。她完全生活是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中。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也拟”这两个字,还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也拟,也打算。说明那个来告诉她双溪春好的朋友自己可能刚从那里春游回来。那问题就出来的,她为什么游之前不来邀请一下我们的清照呢?当然,可能她当时邀请了,清照没有去,但这个可能性不大。清照这几天真愁闷得慌,她是那么喜欢春色,不太可能不去。是不是她的朋友怕请了而清照又穷得付不起打的费、船费之类的,她们又不愿意请客,才不请的呢?这些就都不得而知了。反正要细究起来问题还很多。我们再言归正题。
  
    最后两句话写得太好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不过这儿说的好和语文老师说的好一定不一样。他们这会说:用了拟人,很生动;稍有水准的也只能说,把“愁”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象化了。反正,语文老师一看到比喻、似人、夸张之类的他们就会说它如何如何好。这倒也没什么,他们愿意怎么说是他们的自由,可恶的是他们常常会用这个标准来考我们同学。这个是他们改卷时的准标答案,别的都算错,那怕你有再高明的想法也是错!不说他们了,越说越生气。
  
    她的愁从哪里来,为什么好不容易有了心情去春游一下,又生出“许多愁”来,不想去了呢?那是因为她怕触景生情,触什么景呢,原来李清照以前都喜欢春游,还喜欢在游的时候喝酒呢。
  这里举两个例子。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你看沉醉不知归路”,老酒喝醉了,连回去的路在哪里都不认识了。当然,这里的沉醉也可以理解为她被风景陶醉了,但下面可真是酒醉,“浓睡不消残酒”看,喝醉了,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酒还没有醒。 真是一个女酒鬼了。再说回来。
  
    她是怕自己在春游的时候想起自己以前的生活,想起以前和丈夫一次又一次快乐的酒会,这种今昔对比强烈的回忆会把她折磨死的啊。你想想看,现在去游肯定没有了那个时候的条件,有仆人,有点心,有酒,还有诗歌,而且是随性而至,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停多久就停多久。现在很可能和那么舴艋舟船工谈好价格,时间到了,要么就走,要么加钱。想起这些怎么会不把她愁死呢?那只“舴艋舟”一定是不仅不能让她尽兴而归,怕只能引发她进一步的物是人非感叹吧。想到了这些,她怎么还会去呢?本来她拟(打算)用那只轻舟去收获一点春天的快乐,吹淡一点她心中的愁苦。注意:这是诗人喜欢用的句子,考试作文如要得高分,建议多用这样的句子,语文老师特别喜欢。可仔细一想,春色越好怕是愁苦越多。你看,一句很普通的话,把从想去游春到不敢去游春;从想借春游散散心到怕游春会引来更多的伤心,这么复杂的内心过程不知不觉地说了出来,这不是很高明吗?“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看她把这么多意思藏得这么深,写得那么隐蔽,不让我们轻易地看出来,你说这句话是不是写得太好了!
  
    北宋灭亡也就历史上的“靖康耻”之后的第八年,50岁的老女人李清照在金华这个偏远的内陆城市,风雨漂零的人生末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词,那不是一个追求精神享受的没落贵族的最后叹息又是什么?有的时候我们真想感叹,精神贵族们再穷也要比我们普通人幸福啊。如果你只是从他们的文章、诗词中读到了凄苦,那真是大大地误读了他们。